zzwszj 发表于 2004-1-1 19:20:29

我也想要!!!
E-mail: zzwszj@163.com

itmwk 发表于 2004-1-1 20:36:48

itmwk@163.com
thx

yongy 发表于 2004-1-16 03:17:17

我想看一下:yongy1008@edu.21cn.com
thanks!

yushan 发表于 2004-1-19 00:58:19


感谢网友们的鼓励,再发一节书摘仅供参考。

           §1.5 “乘”的语义分析

    “乘”是一个关键的算术谓词:“乘”是由“加”定义的,“除”又是“乘”的逆运算,进一步还可推出“乘方”与“开方”。可见,“乘”在算术谓词中处于核心地位。让我们仔细分析“乘”这一谓词的含义,看看它的应用范围,以此来体会一个谓词的使用界限。
    “乘”最基本的含义就是“连加”,比如 3 + 3 + 3 + 3 = 3 ´ 4 ,“乘”是“连加”的缩写。“倍数”是“连加”语义的自然推广, 从“倍数”语义可以直接得出乘法交换律:a ´ b = b ´ a ,即4个3与3个4是相等的。
   再看著名的“乘法原理”:如果作一件事有n个步骤,第一个步骤有m1种方法,第二步有m2种方法¼,作第n步有mn种方法,则完成这件事共有:m1´m2´¼´mn种方法。
举一个直观的例子:从A市到B市有5 条路,从B市到C市有4条路,从C市到D市有 3 条路,问从A到D有多少种走法?根据上面的乘法原理,应当有:5 ´ 4 ´ 3 = 60 种走法。
因此“乘”有“组配”的含义,组配同倍数在计数上一致,但在语义上相差就远一些了。特别当以字母表示而不进行实际计算时,组配具有“相碰”、“相遇”的含义。 如: (a + b) ´ (c + d) = ac + ad + bc + bd,这是乘法分配律,规定了组配的方法,如果用上面道路的例子表达会更直观,如图1.5–1 所示,即总共有四项:ac,ad,bc,bd 种走法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a      B      c   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A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C            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b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d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图1.5–1乘法组配的道路模型
   
    面积是“乘积”的另一个含义。矩形面积:长 ´ 宽 = 面积,量纲变化了,这样“乘”就不再仅仅意味着“连加”,因为 “倍数”的意义是不会改变量纲单位的。比如4个3 的长度仍旧还是一个长度单位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因为面积的计算满足乘法交换律和乘法分配律,所以面积可以采用“乘”来表达。长´ 宽 = 宽´ 长,是同一个面积S,所以有S = a ´ b = b ´ a,交换律成立。再看分配律:S = c ´ (a + b) = c ´ a + c ´ b, 从图1.5-2(a)即可直观得到证明。


         c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b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a
         
a          b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a       b         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(a)   图1.5-2 乘法的面积模型    (b)

再看恒等式 (a + b)2 = a2 + b2 + 2ab 的面积模型,从图1.5-2(b)可直观其成立。可见,面积之所以可以用“乘法”计算,是因为面积的计算符合乘法的两个运算法则。所以也可以说,“交换律”和“分配律”是谓词算术“乘”的一个形式化定义,这两个运算规则从语形方面刻画了谓词“乘”的含义。
历史上,莱布尼兹是最早想要进行“机器证明”的人之一,他提出了用“计算”来代替推理的设想,用“乘”、“除”等运算来表达逻辑中的“推导”,他的草案如下:
    以素数表示原始概念,复合概念以非素数表示,概念的组合是以数的乘法表示。比如,“人是有理性的动物”,“人”以 m 表示,“动物”以 a 表示,“有理性”以 r 表示,这命题即为:m = ar。
    如 a 和 r 以数表示,例: a = 2 (素数),r = 3 (素数),那么 m = 6 (合数)。
    这样每一个词项将有数字符号,原始词将有素数符号,词化为数,从而可以构造命题。
    如果主项包含谓项,即表示谓项的数是表示主项的数的约数,则全称肯定命题是真的。
    比如所有的人都是动物,即有 6 / 2 = 3, 整除为真,全称肯定命题成立,这一形式的一般式为 s / p = y 或 s = py 。
    从这个方案可以看出,“推导”这一逻辑谓词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用“除”来表达。将思想概念的推理算术化,其难点并不在于用数去标记概念,比如前面用电报码对汉字编码,这时两个集合间的元素只要满足一一对应,就能够达到这种静态的标识。真正困难的是谓词的算术化,即如何用算术谓词,诸如“乘”、“除”去表达逻辑谓词“可推导”。这样的对应是一种动态的对应,是谓词之间的对应表达。
    再看几何与代数:笛卡尔坐标建立了几何与代数之间的对应关系,一般都理解为对象间的一一对应:比如数轴上的点与实数形成一一对应,一个曲线图形与一个方程形成一一对应。但从上面的分析可知,表达更为重要的是建立两个系统谓词之间的对应关系。只有把一个系统中的谓词用另一个系统中的谓词表达出来了,才是一种动态的对应表达。几何系统的对象是“点”、“线”、“面”,表达“点”与“线”空间关系的几何谓词有“平行”、“垂直”、“相交”、“在...之上”,“在...之间”等等。代数系统的对象是“数”、“数组”、“方程”等,代数谓词就是定义其上的运算,如“加”、“减”,“乘”、“除”等等。两个系统的对应表达除了对象之间应形成对应,比如“点”用二维数组 (x, y) 表达,“直线”用方程“ax + by + c = 0”即三维数组 (a, b, c)来表达,更重要的是两个系统谓词的对应表达。比如,两条直线“平行”的代数语言就是:a1x + b1y + c1= 0和a2x + b2y + c2= 0这两条直线满足:a1/ a2= b1/ b2或 b1/ a1=b2/ a2 , 即两条直线的斜率相同;而两条直线相互“垂直”的代数语言如上一节所知为:b1/a1= -a2/b2   或者:(b1/ a1)× (b2/a2)= -1, 即两条直线的斜率互为倒数且方向相反, 这样就完成了将几何谓词算术化的关键一步。我们知道“比例”是倍数关系,其根本含义还是谓词“乘”。可见经过适当的坐标映射,代数谓词“乘”又可以表达出“平行”、“垂直”、“相交”等几何含义的谓词,从而实现了几何关系的算术表示。
“乘”从当初的“连加”、“组配”、“相遇”、“相碰”等语义,到后来的“面积”、“可推理”,直到最后的“平行”、“垂直”、“相交”等几何谓词语义,这些语义之间的相同之处是越来越小了,但它们都可以用谓词“乘”来表达。


八云 发表于 2004-1-26 02:51:50

不错

pengchong 发表于 2004-1-27 22:46:00

163pengchong@163.com
我要!

cometyu 发表于 2004-1-31 18:39:11

cometyu@tom.com
谢了!

wusk 发表于 2004-2-1 18:39:43

还没收到呀,再发一份吧:
songkai725@hotmail.com

yarckel 发表于 2004-2-1 19:00:19

我也要!呵呵!
zhangyanforever@163.com
谢谢!

jgrsun 发表于 2004-2-2 19:27:42

谢谢,帮我传一份。
jgrsun@shohu.com
页: 1 2 3 4 5 6 7 8 [9] 10 11 12 13 14 15 16
查看完整版本: 推荐好书:《表达的奥秘》